金融科技瞭望台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回复: 0

《净土圣贤录》提醒“信愿佛力安心者”: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是狂慧(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6 04: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
  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自力伏烦恼是何种对应关系?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对伏烦恼的定义:“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 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关于念佛折服现行烦恼的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藕益祖师:真信切愿与真行持真念佛的对应关系
  (1)持名是正行!故慧行【信愿】为前导,行行【持名】为正修,如目【信愿】、足【持名】并运也。信愿行【持名】成,必得往生!
  (2)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也。”
  净土十疑论(节录) 智者大师关于念佛伏烦恼与往生之间的关系:
  1、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2、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净空法师对未到定的定义: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蕅益大师开示: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藕益祖师这里说的很清楚:临终十念一念绝非生灭心。龙树菩萨下文说:非生灭心则现行烦恼就被折服。)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八十三开示:“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藕益祖师: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关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种种议论。或以欲界无禅定,唯有散心,故所谓欲界定,系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禅定之前的阶段。或以欲界虽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称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续,消灭甚速,故又称电光定。然成实论卷十一,则谓欲界有确实之禅定,能发出无动智。〔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十一、七帖见闻卷三末。迦旃延子尊者造,五百阿罗汉释。〕
  藕益祖师、印光祖师不同于其他十一位净土宗祖师, 印光祖师把一心不乱定义为阿罗汉断烦恼以上的境 界,而藕益大师部分著作把“一心不乱”定义成“断见思 烦恼的阿罗汉境界”,但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还是遵 循以往净土宗祖师观点,把“系念不乱、念佛成片”归 入到一心不乱的范畴。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 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 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 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 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 法性,则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 无难。 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罗汉以上境界)。“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 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 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 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 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 佛居士书)
  净界法师注解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对一心不乱的定 义。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 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 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 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
  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 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 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 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印光祖师:念佛往生人临终十念相续自力暂伏烦恼而感通佛力加持圆伏惑业得以往生。
  (1)《妙宗钞》: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下品下生定为名字初心,
  (2)《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3)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4) 印祖对净念的定义:
  ①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②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5)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①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
  ②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
  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印光祖师这里明确点出:念佛人最终进入观行位圆伏惑业才能感通净土现前而往生,而前面历代祖师已经说明念佛人临终达到十念相续名字位暂伏烦恼散心念佛清净心就可往生,所以,佛力作用就是把念佛人从名字位暂伏烦恼散心念佛清净心状态提升至观行位圆伏惑业定心念佛清净心境界而往生。)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黑沙盒子       http://www.heishabox.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元文化

GMT+8, 2024-11-23 23:42 , Processed in 0.0327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