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瞭望台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回复: 0

《活着》80后最终长大(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2 15: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80后对话80后”


  这是一个城市族群生存状态的观察项目,因为我有近20年的摄影工作经验,影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呈现方式。当初我只是计划用2年的时间去记录我身边普通的100个80后,看看每个单独的个体在“80后”这个统一的标签下,到底有什么不同呈现。


  选择在家里拍摄,是觉得在这个千万人口的繁华城市里,真真正正属于个体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工作是不稳定的,房子也是租的,家具是房东的,连喝水的杯子都是充值送的。但这个窝还是自己最后的一片“自留地”,也许不太温馨,还没到期望生活的目标,可只有在这里,才能放心地跟人分享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记忆里的童年美好、成长里遇到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么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爱自己和爱别人。


  关于“80后”,百度百科和各大媒体基本都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和解剖:在人们眼中总体呈现负面的印象,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的人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特别是80后在各个行业都有意见领袖和突出人物涌现后,大家以前看法和偏见亦在逐渐改变。


  在我眼里,这群多数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是有着非常强烈时代烙印的人群。他们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工作际遇,都是这个社会和国家正在变革、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他们才被迫迅速地成熟起来。作为一个闲得蛋疼的“人群接触家”,我对80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就有了这个“成都80后影像大调查”。


  “80后”接受的教育时期,正是电视和网络蓬勃发展的时期,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课本还停留在最初的形式,这也造成了80后们接受信息的极大不对称。教育形式的一成不变,高考模式下的分分致命,也正是大部分“80后”的致命伤痕。


  在最初跟朋友聊起这个拍摄构思时,多数“80后”的第一反应和评价都是:这个有意思。在“80后”的语言和评判标准里面,“有意义”应该是新华社或者是新闻联播里面应该出现的词句,一成不变的格式和语气已经把“有意义”变得“非常的没有意义”。所以多数“80后”选择做有意思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看上去很有使命的有意义的事情,因为“80后”把“有意义”的事全都留在小学作文里啦!


  本着“有意思”的原则,“80后”们创造了很多网络语言和“打酱油”这样的流行词汇。所谓“流行词汇”,就是本着简单、有趣、有新意思,迅速流行。“80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创造出这样的速食文化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谁说做有意思的事情肯定没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一定有意思?


  那些在迷茫中寻找的生命,那些独立灵魂的期待,都提醒着我们在发展的洪流中,个体如何存在于荒芜现实之中。这组照片,是将我的观察方式置于一个可丈量的历史位置,将这个城市的个体交给影像来凝视。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活着,就好像活在所有人的视野之中。
   
   
   
   
   
   
   [ur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多元文化

GMT+8, 2024-11-24 00:12 , Processed in 0.0331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